雕版印刷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印刷术,它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有着重大作用。雕版印刷的工艺技术如下:把文字反写在木板上,雕刻成阳文反字的模板,字面向上放置,刷墨
雕版印刷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印刷术,它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有着重大作用。雕版印刷的工艺技术如下:把文字反写在木板上,雕刻成阳文反字的模板,字面向上放置,刷墨、贴纸,摘下来成为带字的书页,那么,雕版印刷术是何时发明的呢?学术界存在各种说法,至今仍为一谜,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汉代说,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山阳高平县人张俭由于得罪了宦官侯览,亡命出走,朝廷刊章讨捕。
于是清人郑机首倡印版始于汉代之说。可是有学者认为,刊章应该是用印章刊在封泥、帛或纸上的意思,刊章技术并非雕版印刷。(2)隋朝说。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载,开皇十三年(593)十二月八日,隋文帝下令崇佛,诏书中有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语,明人陆深首先提出此为印书之始。印刷术的发明,必须先具备纸张、笔、墨等物质条件,具备刻印的工艺技术,掌握反文印刷原理。
1、雕版印刷的具体过程是什么?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书稿的清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一两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
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至2000张,一块印版可连印万次。刻板的过程有点像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雕版印刷的印刷过程,有点像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既继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术,又有创新技术。
2、雕版印刷是什么?楼主您好:最早的雕版印刷是出现在唐代的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在古代一般是用来雕刻文献,不过雕刻错了一个字就得重新换版,非常麻烦。木质雕刻,反字。雕版印刷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
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